五味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家祖左宗棠 > 第62章:教育大业

第62章:教育大业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因此,在新式教育建立的同时,左孝威选择了改革明清的社学制度,制定完整的升学体系,向其中加入新学思想,逐步将科举士子吸纳进这1套流程。

在这些方面,东南不仅拥有着左念微的超前设想,也有着多年开办新式学堂的经验。

但仅仅依靠这些设想和经验就想实现全域普及近代教育、推广新文化,那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所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新式教育同以科举应试为核心的传统教育之间的尖锐矛盾。

作为历代选才取士的基本制度,科举制在中国已经实行了超过千年。

经过长期的演进,其体制已经完全成熟固化,考核内容以儒家经学义理为核心,以“8股文”为形式,来选拔治理国家的人才。

其实,对于这些士绅和旧官吏,左念微依然保持着很大的容忍度,目前的东南依然是在鸡蛋上跳舞,所以只能在保证自己核心力量纯洁性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团结1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维持自己。

不过,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的,东南与清廷1样,都开始了维新运动。

清廷在康有为公车上书后,决定开始维新,开始制定宪法等。

但左念微很清楚,清廷的变法不过是裱糊而已。

整个国家政治制度的改变的难度远高于编练1支军队,北洋新军练得容易,但真正的共和政府可不是北洋政府那块牌子。

然而,8股文僵死的形式禁锢了人才的思想,使得科举制度丧失了原本的积极性。

而4百年的8股文发展又让儒教难以接受新的思想和学术,极度缺乏革新精神。

但是,纵然它有多重问题,存在徇私舞弊的情况,存在思想压制的问题,但科举考试却是历朝历代最为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特别是对那些寒窗士子们来说,科举是扭转个人和家族命运的唯1途径,谁要动这命根子,他们就要跟谁拼命。

这也是清末新政崩溃的重要原因,由科举向新式教育过渡的失败导致各地士子人心离散。

这对于如今的东南巡阅府也1样,东南6省9成9的官员都是科举上来的,下面的读书人8成以上都是科举士子,1旦不能处理好科举问题,东南纵然有十万大军也没用,低效的统治将使这1切变为空中楼阁。

这也是左念微为何没有在拥有绝对的军事力量后立即与清廷翻脸的原因,东南需要时间来培养自己的治国班底。

教育乃百年大计,要想培养自己的治国班底,那就必须要大力发展教育。

不同于日本,东南在战争赔款的分配上更侧重于教育和实业,价值1500万英镑的赔款,被分做3部分,其中有300万英镑被投入了教育事业。

巨大的投入这也说明了这是1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左孝威与左念微1同制订了《东南十5年教育计划》,拟订建设1套完整的可复制的现代教育体系。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