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中文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我给爷爷哭坟,朱元璋你激动啥? > 第116章 火炮上舰?鸣梁海战是个啥?

第116章 火炮上舰?鸣梁海战是个啥?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这就导致,为了让火炮不炸膛,铁质炮管就得造的足够的厚,而火炮炮管越厚,整体重量就越大,而由于此时火药的威力也不足,所以想要打的远,那就得适当加长炮管,得到的结果就是,想要获得一门合格的铁质火炮,整体重量基本上都是千斤起步。

想想看,现在大明水师的大船,也就是几百吨的排水量,而一门炮加上配套的火药、石弹,就得好几千斤,排除掉物资、人员、设备等必须上船的载重后,还能剩下多少冗余用来装载大炮呢?

撑死也就搭载几门或者十几门铁质火炮。

而且现在的水战主流战法还是以撞击或者接舷战为主,火炮基本都是陆师攻城打固定靶的时候才会跟砲车一起用,譬如江南最后一战,就是朱元璋带领二十万大军围攻张士诚的老巢苏州城。

这一战里,史料记载“徐达领四十八卫将士围城,每一卫制襄阳砲五座、七稍砲五十余座,大小将军筒五十余座,四十八卫营寨周列城围,张氏欲遁,不能飞度,铳炮之声昼夜不绝”.砲指的是砲车也就是投石机,襄阳砲就是俗称的“回回炮”,即蒙古人围攻襄阳时候用的配重式投石机,七稍砲则是有七个拉索需要数十人才能发动的人力杠杆式投石机,至于大小将军筒指的就是火炮了。

——因为甲板要放火炮而且是以数十乃至上百门来计的火炮!

一下子,俞通源豁然开朗!

他的双眼炯炯有神:“我知道了!圣孙殿下送来的这迭战舰图纸,造出来的战舰,就是用来对抗同样装载着火炮的战舰!”

而听到俞通源的这句话,龙江造船厂的大匠们也醒悟了过来。

是了,之所以要放弃水密隔舱结构,是因为如果要抗炮击,那就必须加强两侧的船体厚度和船身防护,而两侧若是没有这种肋骨结构,两侧的船体就会变得非常薄,一炮下去就干碎了,若是多来几炮,什么水密隔舱都不管用,船沉定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用水密隔舱结构,就无法铺设多层全通甲板,这样就没法携带足够数量的火炮,只能在最上层甲板上摆火炮。

所以,水密隔舱结构在设计上,跟肋骨结构和多层全通甲板这两点是有着根本性冲突的,而水线宽度比甲板宽度高的问题,就也能解释得通了这样船体的横移会更小。

实际上,这种战舰设计,在船舶设计历史上有着鼎鼎大名,被叫做“盖伦船”,在风帆战列舰时代,所有海军强国的主力舰清一色均为这种的低舷、横帆、两舷装备多层加农火炮的“盖伦船”,而这些战舰排成一条线以发挥两舷的火力优势,就是著名的“战列线战术”了。

但另一个问题随之接踵而来——真的有必要为了适应火炮上舰,专门去造这种各方面都符合火炮上舰需求的舰船吗?

因为大明是缺铜的铜都拿来铸钱了,所以铸造火炮很少用铜,而大明也没有把铁水加热到1500度的工业能力,所有的钢材都是手工锻打出来的,不是冶炼出来的.因此用钢来铸炮也就甭想了,大部分的火炮铸造材料用的都是相对较脆的铁。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